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為何必須補充健康食品

健康管理就是「堅持」,從科學健康養生、疾病防治、生活起居等最簡單的方法,科學地調理身心。 

為了維護我們身體一天中所需要基礎必需營養素
我們是無法在日常飲食中提供足夠食物的『量』。
以及食物在非控制的環境下,容易受到雜菌的影響,因此必需配合補充健康食品


例如:想要攝取紅蘿蔔的營養素,必須要一次吃足12根的紅蘿蔔。

如想要以鱈魚攝取必需脂肪酸
必須要一次吃足8斤的鱈魚。

日常飲食中 無法以食物來完全攝取足夠的必需營養成分
因此我們必須以健康食品來補足身體一天中所需要的 基礎必需的營養素。

(圖源於香港中文大學;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令人容易成癮的食物

為什麼12歲以下的孩子特別容易「食物成癮」?

在現代飲食環境中,精緻化與高糖、高脂食物充斥日常生活。然而,對於12歲以下兒童而言,他們的大腦尚處於發育階段,對刺激性化學物質的調節能力相對不足,因此更容易對某些「成癮性食物」產生依賴。

以下幾類食物,值得家長特別注意:

◆ 精緻碳水化合物

如餅乾、白麵包、麵粉製品,含有一種名為麩質(gluten)的蛋白質
這種物質在人體內分解後,麩質會生成具有刺激性作用的胜肽(peptides)。這些胜肽可通過血液進入大腦,與「類嗎啡受體」結合,進而使人體產生快感與愉悅反應
結果是,大腦會誤以為需要更多此類食物的錯誤訊息,同時抑制飽腹感的訊號——導致過食與依賴

(資料來源:BBC 中文網,2013)

 

◆ 起司與乳製品

起司中的蛋白質含有鴉片樣肽(casomorphins),能觸發腦內啡分泌,使人感受到放鬆與滿足。對兒童而言,長期攝取可能形成「心理依附」與「味覺記憶依賴」。

 

◆ 高糖與精製糖飲品

糖分能短時間提升多巴胺與血清素,刺激大腦獎賞中樞神經。

人們在長期食用過多糖類食物,在體內生成更多讓人感覺到愉悅的化學物質。然而,過度食用糖類食物會導致:

情緒會變的異常的不穩定與易怒

專注力下降

會使腦部認知反應變慢

對甜味的依賴性上升,並誘導人渴求的吃下更多此類食物,從而讓人感到快樂。

這種「糖癮」的機制,與毒品依賴的神經迴路極為相似

 

◆ 含咖啡因食品

咖啡因會使腦部血流量下降,影響思考與睡眠。
兒童的腎臟代謝功能尚未發育成熟,排除體內咖啡因的速度慢,容易出現:

注意力不集中,影響學習

易怒與焦慮

生理戒斷不適,一旦上癮要戒除就很痛苦

因此建議12歲以下孩童都要避免接觸含咖啡因飲品與零食

 

◆ 油炸食物

油炸過程食物容易裂解,而在體內會產生大量自由基,這些氧化物質會損傷腦部細胞組織,造成學習與記憶力下降

 

◆ 人工添加物

人工食用色素、代糖、防腐劑等添加物已被證實與注意力缺陷(ADHD)及學習能力困難有關。

 

● 小結:從飲食開始,守護孩子的腦部健康

「食物成癮」對人們的影響不僅反映在體型和體重,它同時更深層地影響大腦功能情緒穩定。過多的刺激性食物會干擾神經傳導、造成認知反應速度變差

家長應為孩子建立「天然、簡單、原型食物」的飲食習慣,讓大腦在乾淨的能量中健康成長。

(摘錄-麥胖報告、BBC 中文網 2013、華夏經緯網 2014、部分文字整理於相關網絡綜合素材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文/Francisca 

(I.N.F.A.盧森堡國際專業美容師總會 No.2331 全球認證)

I.N.F.A. Certified International Beauty Professional No.2331

『美』不只是心中有愛,

『美』還要 Know–How。

Beauty is not only love in the heart, 

but also the wisdom of Know–How.

『識界』身心靈・機能神經語言平衡健康【解讀】

『識界』 Mind–Body & Neuro-Linguistic Balance Wellness

生命科學 中國人的古老智慧

唐代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論診候第四》將疾病分為三個層次:

「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

意思是說,保持健康,要在人們身體健康之時提供疾病預防,注重養生。由此可見疾病預防的重要。

 

世界衛生組織:個人的健康和壽命

15% 決定於遺傳     10% 決定於社會因素 8%  決定於醫療條件

7% 決定於氣候影響  60% 決定於自己

 

《黃帝內經》講得很清楚:

怒傷肝喜傷心悲傷肺憂思傷脾驚恐傷腎,百病皆生於「氣」。

人不是 老死的,不是 病死的,是「氣」死的。

掌握自己的情緒,才能掌握自己的未來。

 

泌尿科  黃世聰醫生 特別強調

藥物,可以幫忙疾病,但任何病症,還是 不要只想以 靠藥物來治療。

健康,主要在於自己 身心習慣必須修正。

 

醫學論證,目前的狀況,是「結果」,疾病以藥物處理是種選項方法

不論中醫、西醫的治療,都必須先找出病症的「源頭」。基本上取決於[神經/大腦/精氣神]……整體之影響性,絕對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

人們對健康促進觀念,必先有相當程度的「認知」

2011721日 台北 生技大師圓桌論壇

--Francisca 節錄整理

『美』不只是心中有愛『美』還要Know–How

(I.N.F.A.國際專業美容師護照協會 No.2331全球認證)

『識界』心靈˙機能平衡健康『解讀』

http://knowledgetcf.blogspot.tw/?m=0

(圖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