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朝,糍粑碌碌燒」。在農曆十月有吃「糍粑」的習俗。
食物的背後都蘊藏著一些傳說故事和紀念意義,而吃「糍粑」是為了紀念伍子胥!
★糯米中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及多量澱粉等營養成分。
「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後所製成的食品,是中國南方各族流行的舊俗小吃。
大陸叫「糍粑」,「麻薯」是臺灣的叫法,源於閩南話「麻糬」,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各地做法不一樣。
「糍粑」寓意著吉祥、如意、喜慶和團圓,象徵著豐收、家庭和睦、幸福;相聚打糍粑,愉悅的是身心,體會的是鄉情,傳承的是文化。小小糍粑在冬日里,為人們注入溫暖,增加甘甜。
●「糍粑」與伍子胥的傳說故事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臣子伍子胥為報父仇投奔了吳國,想從吳國借兵討伐楚國。他來到吳國後,他幫助吳王闔閭坐穩了江山。不久,他實現了自己的宏願,率領吳兵攻破了楚國(京都)都城郢都,掘楚王墓鞭屍報了深仇大恨。
而後,吳王闔閭叫他修建了著名的「闔閭大城」,以防侵略。城建成後,吳王大喜。惟有伍子胥悶悶不樂。伍子胥對自己的親信說:「大王喜而忘憂,不會有好下場。我死後,如國家有難,百姓受飢,在相門(蘇州八個城門之一)城下掘地三尺,便可找到充飢的食物也。」
闔閭的兒子夫差繼吳王位後,伍子胥曾多次勸諫夫差殺了勾踐,夫差多次拒絕伍子胥的忠告,竟還聽信讒言,令伍子胥自刎身亡。
伍子胥去世後不久,不出伍子胥所料,越王勾踐舉兵伐吳,把吳國都城團團圍住。當時正值年關,天寒地凍,城內民衆斷糧,餓殍遍野。
危難之際,人們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囑咐,便暗中拆城牆挖地,發現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壓製成的磚石。原來,伍子胥在建城時,將大批糯米蒸熟壓成磚塊放涼後,作爲城牆的基石,儲備下了備荒糧。
自此以後,爲感念伍子胥的恩德,每到豐年,人們就會用糯米製成像當年「城磚」一樣的糍粑,以此來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員,字子胥,楚國椒邑(一說湖北省監利縣黃歇口鎮,一說安徽省全椒縣)人,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
(圖源於網路;文字整理於相關網絡綜合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