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風俗,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一般在農曆臘月廿四日進行一次冬季大掃除,叫「掃房」,除去一切廢穢之物,又名「掃塵、打埃塵、除殘、除塵」。
「掃房」以後,再貼上春聯,確實令人賞心悅目,就開始籌辦春節年貨。
古代把春節大掃除稱為「掃年」,起源於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
後來,逐漸演變為年終的衛生大掃除,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
◇到唐代,「掃年」之風盛行。
◇《呂覽法》稱:「歲除日,擊鼓驅癘疫鬼,謂之逐除,亦曰木難。」
◇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十二月盡,俗雲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挂鍾馗,釘桃符,貼春牌,以祈新歲之安。」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醫學認為,「立春」後氣候轉暖,萬物復蘇,害蟲也開始孽生。
所以,趕在「春節」前大掃除,這一習俗有助於預防傳染病、流行病。既有益身體健康,又增添了人們寄託著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節慶氣氛。
(圖源於法鼓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