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5日 星期四

春江花月夜MV/唐詩-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

春江花月夜薩頂頂 尚雯婕 演繹

轉載2021央視秋晚」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TLQiClVf9s 

《春江花月夜》作者:張若虛(約660—720),唐代詩人。以文詞俊秀馳名於京都。

這首《春江花月夜》卻被世人稱爲“孤篇蓋全唐”,一舉奠定了張若虛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不朽地位。

 

原文: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祇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譯文: 

《春江花月夜》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五個字來寫,重點就是“”。

從月開始,以月收結。將畫意、詩情與對宇宙奧祕和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爲一體,創造出情景交融、玲瓏透徹的詩境。

詩人首先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恬靜、明淨的畫卷:一個春風輕拂的月夜,詩人獨佇江邊,看到滔滔江水奔向天際,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一輪明月在潮水中出現。江面上瀰漫着一片波光,皎潔的月光照在開滿花兒的林子上,就像是閃爍着晶瑩的雪珠。空中好像有銀白色的霜在暗暗地流動,白天看起來很白的沙石在這銀色的月光下也看不見了,江天一色,沒有一絲雜色。

 

看到這樣的美景,不禁觸發了詩人對宇宙的思考。人生短暫,人類一代代繁衍下去,只有那月亮還像原來一樣皎潔,溫柔。

詩人感到月亮也是有生命的,它年年月月每到夜晚就會出現是不是在等待什麼人呢?

 

詩人從眼前的景象超脫到無限的宇宙人生的思考上來,但是並沒有得到理想的答案,因爲人生是有限的,怎比得上那年年歲歲一個樣的月亮呢。在一番感慨之後詩人的思緒又回落到人世中來,在這樣美好的月夜裏,不知道有多少離人思婦沉浸在相思當中。遊子乘舟遠行,留給岸上送別人的是長長的牽掛和無限的惆悵。

此刻無論是天涯的遊子還是閨中的思婦肯定都在凝望着這明月,思念着遠方的那一位。遊子看着令人憐愛的月亮在天空中慢慢移動,便期望它能夠照到佳人的梳妝檯上。思念就像那玉戶簾中的月光一樣,怎麼也捲不起來。

詩人突發奇想,希望自己能跟隨着月光回到佳人的身邊。詩人很快便從這浪漫的幻想中脫身而出,兩人阻隔太遠,便是有鴻雁和魚龍來送信也送不到。詩人的思緒再一次回到現實,想起自己和那位佳人還是像碣石和瀟湘二江一樣天各一方。

 

在詩中不難看到“江”和“月”這兩個意象被反覆拓展,不斷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樹這紛繁的意象,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樓、月華、月明覆雜的光與色,並通過與春、夜、花、人的巧妙結合,構成了一幅色美情濃而迷離跌宕的春江夜月圖

詩中貫穿着一種強烈的宇宙意識,從時間空間兩方面來拓展境界。

時間上追溯宇宙的起源,從而引發對人生有限而宇宙無窮的感慨;

空間上利用想象幻化了詩人與佳人之間的物理距離,希望自己能跟隨着月光回到佳人身旁。這樣就極大地豐富了詩歌思想的深度,拓展了情感表現的空間。

 

評論:“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恆面前,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的確,這種氣度,這種生命意識宇宙意識是只有盛唐才能產生的。詩人以一首《春江花月夜》迎來了一個民族的文化高峯,它是一座里程碑,是後人永遠無法超越的。

 

(轉載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5129/prose_appreciations/6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