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間】安心於道
一般人總是先求安身,才求安心。也就是說,
以為自己的身體得到安全的保障,內心才能安定下來;
也認為自己應先求得安全的保障,
然後再考慮到社會上其他的人。
但是學佛的人,觀念恰好相反,
是以安心來做為安身的基礎原則,
以安人來完成自安的功德。
◎摘自 聖嚴法師《平安的人間》
#禪 #平安 #佛法 #利人利己
🦅【一念之間】安心於道
一般人總是先求安身,才求安心。也就是說,
以為自己的身體得到安全的保障,內心才能安定下來;
也認為自己應先求得安全的保障,
然後再考慮到社會上其他的人。
但是學佛的人,觀念恰好相反,
是以安心來做為安身的基礎原則,
以安人來完成自安的功德。
◎摘自 聖嚴法師《平安的人間》
#禪 #平安 #佛法 #利人利己
大悲心起.願願相續-法鼓傳燈法會
代代相傳的菩提心燈
關於傳燈法會
傳燈法會是法鼓山四眾弟子為感念師恩並實踐 聖嚴師父悲願的弘法儀式;
法鼓山創辦人 聖嚴師父曾說:若能實踐法鼓山的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便等於給他掃墓紀念;他不要弟子感謝他、感激他,他只希望每個人也可以是一盞燈。
「傳心燈,起願行」,讓我們在不同的地方散發光與熱,為身邊的人照路、給身邊的人溫暖。
傳燈就是傳法,燈是法身慧命的燈,也是智慧的燈,也是斷煩惱、成菩提、度眾生、成佛道的燈,一燈點燃另外的一盞燈,燈燈相傳一直傳到無盡。
二00九年二月,聖嚴師父捨報圓寂,社會頓失一位心靈導師,佛事期間更以身說法,示現最後一堂生死課。
在師父圓寂週年之際,法鼓山規畫以「大悲心起‧願願相續」為主軸,除緬懷師父教澤,更重要的是發起願心,將佛法傳承下去,讓佛法明燈永遠不斷、讓漢傳佛教承先啟後、讓法鼓山理念傳持普及。
因此,僧團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九,也就是師父圓寂日當天稱為「法鼓傳燈日」,並舉辦「大悲心起‧願願相續」法鼓傳燈法會 。
法鼓傳燈法會除表達僧俗四眾對師父教澤的感恩與永恆憶念,也以「法」相會,以師父教法、法鼓山理念為導,共同發願做佛法的鼓手,提醒自己精進修行的迫切,進而與他人分享佛法。接續著師父的法身慧命,傳心燈、擊法鼓,讓佛法光明照亮世間。
聖嚴師父曾說,他不要我們感謝、感激他,只希望每個弟子都能成為一盞燈,把佛法的悲智傳揚出去。
每年的法鼓傳燈日就是在提醒我們,提起當初發願修行的初發心。
並感恩在修行生命中得遇明師,給予我們一生受用的智慧。
現在,我們希望以報恩念佛的方法,緬懷師父、感恩師父。
◆ 活動日期:2025年2月8日 (六) 14:00~16:00
◉ 注意事項:
◆ 無須自備燈缽,道場將統一為大眾準備。
◆ 無須穿搭海青,請著義工服(義工),或著長袖、長褲及黑襪參加。
(轉載-法鼓山 齋明寺)
https://jms.ddm.org.tw/xmnews/cont?xsmsid=0K343384471206394658&sid=0N028847365592919362
2025年法鼓山主題年影片
—「有大願力」
https://youtu.be/8mUmbPtjSn0?si=yFzv9sfybWjSUzgd面對新的一年來臨,該如何使每一天變得更好?
如何使身邊的每個人,能得到幸福快樂?
其實只要我們發下好願,
每天以一個小小的善念,
一個淺淺的微笑,
一句溫暖的祝福,
與人廣結善緣,
自然能啟動讓生命向上提昇的泉源力量;
如同聖嚴法師所言,即使是小小的願心,只要心懷善念,
就能帶動善的循環,
讓共業的世間,因共願而變得美好!
2025年,法鼓山特別以「有大願力」做為關懷主題,
讓我們藉由聖嚴法師的教導,
幫助你我從「發願」中找到人生方向,
以「大願」作為轉動社會安樂的力量,
只要人人發好願、行好願,
就能在生活中築夢踏實,成就幸福美好的人間淨土。
00:00 2025年的祝福「有大願力」
01:21 「有願」找到人生的方向
03:21 「大願」生命前進的力量
05:13 「願力」永不退轉動力
08:05 聖嚴法師法語
● 英文版:
Major events at Dharma Drum Mountain in 2025:The Power of Great Aspiration
https://youtu.be/rdgCgKs0LEY?si=wtdOoe9RP1ATZndV
◆
Facing a new year, what should we do to make our each day a better day? And what can we do to help the people around us to obtain well-being and happiness?
Actually, as long as make good wishes, living our lives by cultivating good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even with tiny kindness, small smiles, and warm words, we can naturally have the power to uplift our life from within. Just as Master Sheng Yen said, even for tiny aspirations, with wholesome thoughts in mind, we can thereby create a benign cycle, helping the collective karma of the world take a turn for the better with our shared aspirations.
For the year 2025, Dharma Drum Mountain has chosen the phrase “The Power of Great Aspiration” as its annual theme to mark its pubic Buddhist education endeavor. Through Master Sheng Yen’s teaching, we’d like to help people find direction of life, with great aspiration as the power to bring forth peace and well-being in society. As long as all people makes good vows and do good deeds, we’ll be able to realize the dream of achieving a pure land on Earth.
#praying #smiles #happinessquest
00:00 The Power of Great Aspiration
01:14 "With Aspiration" We’ll find direction of life
03:20 "Great Aspirations" The strength for our life to move forward
05:12 "The Power of Aspirations" A driving force that never fails to push us forward
08:07 The end
(轉載法鼓山)
摘錄自《拈花微笑》大與小-將心待悟
文/聖嚴法師
先談前者。人往高處爬,水向低處流,人人都希望受到別人的敬重,希望能爬上最崇高的地位。
在古代,便以揚名聲顯父母、衣錦還鄉光宗耀祖,為努力的最高目標。
現在人也一樣希望能夠功成名就,揚名立萬。
正所謂:「三代以上唯恐好名,三代以下唯恐不好名。」
實至名歸,正是鼓勵人們向上奮鬥的力量。可是這也會引起人和人之間的摩擦,以及自己內心的衝突。因為不甘長久居於輩分小、職位低、權力弱,所謂「人微言輕」;上焉者固可因此而奮發圖強,力爭上游,若是福報夠的話,也可能一帆風順,魚躍龍門,若福報差的,就不免會有懷才莫遇之嘆!甚至自己本來是平庸之輩,卻不甘寂寞,時時刻刻覺得受到委屈,怨天尤人,結果弄得一生苦惱。
就拿出家人來說,已經能放下名利物欲和親情的牽掛,對於道業的精進卻還是放不下。修行一段時間之後,往往感覺自己的進步太少,或沒有進步,心裡就不自在了,這種心態稱為待悟或求悟。
通常因為他自視為利根上智之人,所以缺乏耐心,冀望疾速成就。就像嬰兒剛一出生,就想在世運會上得十項全能的金牌,怎麼可能呢?
禪宗雖有六祖惠能那樣初聞佛法即能頓悟的人,可惜這種例子太少。倒是有許多祖師,修行數十年,沒有聞到一點悟的消息,卻仍耐心踏實地繼續修行。
修行人不能老是求新奇,要安心於每一剎那的現在,只要繼續不斷地努力於現在,自然而然地會新、會進步。每一念的滑過,它已經是在向新的歷程中邁進。
一味空想追求新境界、大突破,就像懶人不肯張口,卻希望能填飽肚子;不肯努力工作,卻希望獲取大筆工資,這是顛倒因果、癡心妄想的事。
有位臺大的學生,來參加禪訓的助手訓練,他上了一堂課後,第二天一早跑來告訴我,他不想參加了,因為他想追求大成就;即使受訓完畢,他也沒有時間來參加護七或有關禪的活動了,他要以更多的時間好好修行,希望像虛雲老和尚、來果禪師那樣早得開悟。這樣的願心很好,學佛修行,我不僅希望他能成為像虛雲老和尚那樣的祖師大德,且還說願他早日成佛哩!
但是要成為虛雲老和尚並非一蹴可即的,虛雲老和尚怎麼修行的?
看他的年譜,他常說:「我是個業障重的人,是個凡夫,是一個苦惱人,是個沒有修行的人!」
這是從修行之中得到真正的智慧。
煮飯掃廁所我去!搬柴挑水我去!辛苦而無人注目的事我去!
要自知苦惱,才會不拒苦事;
要自知福薄,才會惜福種福;
自知不會修行,才會虛心學習,念茲在茲。
如果自己覺得自己有大善根、有大福報、有大智慧、有大修行,能有進步嗎?如果自以為是傑出祖師的材料,還能過平淡的修道生活嗎?
因此,修道人,若勇猛修行而求疾速成就,或略有修行而以利根上智自居,這都是在苦惱之中。
恭喜和祝福,變成大家共同的願力!
幸福不一定是物質上、外境上的順利,
而在於自己的心是不是平靜、是不是感到滿足、能不能喜歡自己?
喜歡自己並安於現狀的人是最滿足的。
安於現狀並不等於得過且過,而是清楚自己能夠做到什麼程度,並且努力去做,自然得到了回報和收穫,如此才會心存感恩而覺得滿足,這就是最大的幸福。
知足才能幸福
不知足一定不會幸福,另外,恐懼、排斥、妒忌都是造成不幸福的原因。
所謂不知足,就是得隴望蜀,這樣會很痛苦。
「生命就在呼吸間」,
如果忘記呼吸是幸福的,而認為擁有身外之物才幸福,就一定不會幸福;錯把幸福寄託在身外之物、身外之名、身外之事上,一定不幸福。
但也不是說物質全都要捨棄,生活所需的物品還是要,與自己相關及對他人有益的事,還是一定要管、一定要做。能夠付出多少,就看自己的能力和擁有的資源而定,再加上環境、時機的配合,這就是智慧!
逆向思考,常保幸福
以我個人的經歷來講,生命中的打擊和災難,有人為的、也有天災,但每一項打擊或災難對我來說,都是生命的養分。當熬過這些挫折和打擊後,就會轉換成自己的能量。本來是壓力、破壞及危機,在度過以後就會使我更上一層樓。
以我剛到美國時為例。剛抵達時,他們樣樣都準備得好好的,我一去就擔任佛教會副會長、寺院住持,加上正要開闢一座大道場,對我來說是前途無量。可是我自己選擇離開那裡,結果變成流落街頭的流浪漢。過去我沒有想過自己會當流浪漢,當時沒有地方住,每天背個睡袋、背包到處走。在這種狀況下,卻發現自己的生命力很強,從來沒有活在這麼大的希望裡。所以,這個生命歷程對我來說太有意義、太有價值了!
另外,臺灣曾發生過好幾次災難,像是九二一大地震、納莉颱風、桃芝颱風,還有SARS疫疾。每次災難後,我見到不少人從頹廢、消極的情緒轉變為積極,從旁觀者變成救災的參與者。有的人房子倒了或被水淹沒,甚至家裡有人往生,但他們很快就站起來自助助人,同時也成長了。例如我們有安心服務站、急難救援組織,主動與受災的民眾接觸,給予他們關懷,結果他們也親自參與救災工作,這樣就是因禍得福。照道理說,他們本來很倒楣,但是通過這些歷程以後,他們得到了幸福。而關鍵是,災禍、挫折或失敗並不會直接轉變為幸福,而是要靠自己不斷地提昇自我。
除了感恩自己現在所擁有的,還要思考如果失去了怎麼辦。這時,要感謝這樣一來自己能少一點負擔,這就是逆向思考。
逆向思考很重要,不管發生任何事,好的不要想得太樂觀,因為可能隨時有不好的狀況發生;遇到壞的狀況也要懂得逆向思考,因為壞的狀況不可能一直壞下去,遇到任何轉機,馬上就是另一個天地出現。所以,「逆向思考」能讓我們常保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