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7日 星期四

將心待悟 /聖嚴法師

摘錄自《拈花微笑》大與小-將心待悟

文/聖嚴法師 




先談前者。人往高處爬,水向低處流,人人都希望受到別人的敬重,希望能爬上最崇高的地位。

在古代,便以揚名聲顯父母、衣錦還鄉光宗耀祖,為努力的最高目標。

現在人也一樣希望能夠功成名就,揚名立萬。

正所謂:「三代以上唯恐好名,三代以下唯恐不好名。」


實至名歸,正是鼓勵人們向上奮鬥的力量。可是這也會引起人和人之間的摩擦,以及自己內心的衝突。因為不甘長久居於輩分小、職位低、權力弱,所謂「人微言輕」;上焉者固可因此而奮發圖強,力爭上游,若是福報夠的話,也可能一帆風順,魚躍龍門,若福報差的,就不免會有懷才莫遇之嘆!甚至自己本來是平庸之輩,卻不甘寂寞,時時刻刻覺得受到委屈,怨天尤人,結果弄得一生苦惱。


就拿出家人來說,已經能放下名利物欲和親情的牽掛,對於道業的精進卻還是放不下。修行一段時間之後,往往感覺自己的進步太少,或沒有進步,心裡就不自在了,這種心態稱為待悟或求悟。


通常因為他自視為利根上智之人,所以缺乏耐心,冀望疾速成就。就像嬰兒剛一出生,就想在世運會上得十項全能的金牌,怎麼可能呢?

禪宗雖有六祖惠能那樣初聞佛法即能頓悟的人,可惜這種例子太少。倒是有許多祖師,修行數十年,沒有聞到一點悟的消息,卻仍耐心踏實地繼續修行。


修行人不能老是求新奇,要安心於每一剎那的現在,只要繼續不斷地努力於現在,自然而然地會新、會進步。每一念的滑過,它已經是在向新的歷程中邁進。

一味空想追求新境界、大突破,就像懶人不肯張口,卻希望能填飽肚子;不肯努力工作,卻希望獲取大筆工資,這是顛倒因果、癡心妄想的事。


有位臺大的學生,來參加禪訓的助手訓練,他上了一堂課後,第二天一早跑來告訴我,他不想參加了,因為他想追求大成就;即使受訓完畢,他也沒有時間來參加護七或有關禪的活動了,他要以更多的時間好好修行,希望像虛雲老和尚、來果禪師那樣早得開悟。這樣的願心很好,學佛修行,我不僅希望他能成為像虛雲老和尚那樣的祖師大德,且還說願他早日成佛哩!

但是要成為虛雲老和尚並非一蹴可即的,虛雲老和尚怎麼修行的?

看他的年譜,他常說:「我是個業障重的人,是個凡夫,是一個苦惱人,是個沒有修行的人!」

這是從修行之中得到真正的智慧。


煮飯掃廁所我去!搬柴挑水我去!辛苦而無人注目的事我去!

要自知苦惱,才會不拒苦事;

要自知福薄,才會惜福種福;

自知不會修行,才會虛心學習,念茲在茲。


如果自己覺得自己有大善根、有大福報、有大智慧、有大修行,能有進步嗎?如果自以為是傑出祖師的材料,還能過平淡的修道生活嗎?


因此,修道人,若勇猛修行而求疾速成就,或略有修行而以利根上智自居,這都是在苦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