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8日 星期二

與時俱進《除夕》趙翼

 在除夕的夜晚


◉ 清代·趙翼,詩《除夕》:

「燭影搖紅焰尚明,

寒深知己積瓊英。

老夫冒冷披衣起,

要聽雄雞第一聲。」


▲搖曳的燭光映照著紅色的火焰,仍然明亮;

在寒冷的夜晚中,老朋友已經累積了許多美好的回憶。

老夫我冒著寒冷起床,

只為了聽清晨的第一聲雄雞啼鳴。


◆這首詩描述了除夕夜的場景。燭影搖曳,紅光閃耀,雖然寒氣逼人,但詩人仍堅持守歲,期待新的一年到來。

詩人透過描寫「燭影搖紅」、「寒深知己」等景象。

展現了他在寒冷冬夜中,渴望新生活的堅定信念。

同時,「披衣起」和「聽雄雞第一聲」。

也表達了詩人對新一年充滿希望的正面態度。


總的來說,這首詩透過對除夕夜景的描繪,傳達出詩人在寒冷冬夜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新年的期盼之情。


❂ 透過短短二十八個字,人們可以發現,詩人雖入老境,卻依然英氣勃勃,壯心不已。

難怪當年他曾振臂高呼「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而睥睨天下詩人。



◉ 創作背景

《除夕》是清代詩人趙翼所作所為。這首詩的創作時間是清朝乾隆年間(約西元1736年至1795年)。

此時正值清王朝的鼎盛時期,但社會矛盾逐漸顯現。 


在這一年除夕之夜,趙翼感慨時光荏苒,心中湧現出對歲月無情的感慨。

他聯想到自己在仕途上的艱辛經歷,雖屢遭挫折,但他始終堅守信念,努力前進。


這個時間段,科舉制度的弊端逐漸顯現,許多知識分子深感壓抑和無奈。 

此外,這段時期清王朝內外交困,對外戰爭頻仍,對內則實行“文字獄”,嚴重壓制言論自由。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趙翼渴望表達自己的情感,尋找人生的真諦,同時也希望用詩歌喚醒人們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因此,這首詩既表達了作者個人的心靈悟,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時代氛圍。


▷(轉載)

https://www.juzikong.com/p/verse/c427670f-22e9-4614-8163-58ff8f64059f

連續5年將消失「年三十」

如果你想過兩次「年初一」,要等到2262年1月21日和2月20日,距離上一次閏正月已經 1640 年相差了 622 年。



◆ 閏十一月也十分罕見,上兩次閏十一月在1631年和1642年。

下兩次閏十一月在2128年和2147年。


◆ 至於潤十二月就更難,上一次出現是1574年,下一次是3358年。




● 

自2025年至2029年,連續5年的除夕都將是「臘月二十九」,都沒有「年三十」。

代表2025年1月28日「臘月二十九」後就是大年初一,2025年1月29日就是農曆新年的蛇年。


要等到2030年才會再度出現「大年三十」。

機會率為0.7%。不過33年後的在本世紀完結前,還會有2058年至2063年,及2089年至2094年,又會再次出現兩次連續6年沒有「年三十」。


專家解釋原因和中國農曆歷算規則有關。

農曆歷法中,農曆月主要根據月亮陰晴圓缺變化的週期而制定,來計算一個月的天數,在天文學上被稱為「朔望月週期」。


▲月球繞地球轉動一週的過程中,從地球上看,月亮呈現出不同相貌。

天文台科普解釋,農曆中的月是按月亮盈虧圓缺變化的,每月的第一天,即「朔日」,定為「初一日」。
最後一天則稱為「晦日」。
周期定義稱之為「朔望月」。
一個朔望月的平均長度為29.53天。

但朔望月的長度並不固定,因此農曆月分為大月30天和小月29天。


如果臘月(農曆12月)剛好碰上農曆小月,大年三十就會「消失」。

由於農曆月的安排取決於實際月相,大、小月排列與公曆月有所不同,有時也會出現練續2個大月或2個小月的情況。


月相示意圖,朔望月 (亦稱為月相盈虧的週期) 平均長度約為29.5日


雖然年三十會「消失」,但不管是臘月二十九還有臘月三十,作為傳統節日的除夕卻一直都在。


但也正是因為這種不確定性,也帶給我們一些不期而遇的驚喜。



— — Francisca 

 (I.N.F.A.國際專業美容師護照協會 No.2331全球認證)


『美』不只是心中有愛

『美』還要Know–How


(摘錄,圖、文整理於相關網絡綜合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https://vocus.cc/article/67983fb1fd8978000198bfb3


除夕貼春聯注意事項

 春節「貼春聯」是民間習俗,但是貼春聯也有注意事項。


貼「福」


◉ 貼春聯最佳時間: 除夕早上6點至中午12點貼春聯。

因為這時候陽氣最旺。

因此,把握這段時段,不僅是傳統習俗,更是一年好運的起點。


▲ 需特別注意,大掃除後才能貼春聯,避免舊氣未除就直接迎新。


▲ 舊春聯應適時更換,象徵除舊佈新。

貼新春聯之前,要將舊的春聯完全撕乾淨,才能讓新的一年轉好運。


✤ 不可以把新春聯直接覆蓋貼在舊的春聯上面,失去了除舊布新的意義。

破舊的春聯應在新年來臨前換新,以確保來年的運勢順利。


◆ 春聯可以提早貼,但要注意幾點:

▲ 不要過早:若在農曆年前半個月甚至更早張貼,民間認為「福氣還沒到」,可能影響新年的好運。


▲ 選擇吉日:避免貼在「忌動土」或「凶日」,以免觸犯不好的時機。


▲ 保持整潔:若提早張貼,需確保春聯不會因風吹雨淋而破損,否則可能被認為影響運勢。


◆ 貼春聯小提醒

✤ 春聯不宜過年後才貼

大年初一後才貼 可能被視為「補運」,意為錯過了最佳迎福時機。


● 四種常見春聯:門聯、斗方、春條、門神春聯

◉ 門聯,兩幅直聯分別是上下聯和一幅橫批,千萬別貼錯。

貼門聯春聯,不需要家中每個門都貼,只要貼在大門即可。


☆ 貼春聯時,站定位,辨左右。

人在門外面、面向大門、往屋裡看,右手邊貼上聯,左手邊貼下聯,橫批貼在門上正中間的貼法:

▲ 直聯的上聯最後一字,是「仄聲字」,應貼於門的右手邊。


▲ 直聯的下聯最後一字,是「平聲字」,應貼於門的左手邊。


▲ 橫批貼在大門上方。

在貼對聯時,位置正確至關重要。

上下聯錯貼可能影響寓意完整性,甚至被視為對傳統習俗的不敬之意。

但現在市面上販售的春聯,大多都已清楚為消費者標示上下聯,若無標示,也能在購買春聯時詢問店家,因此也不必過於擔心。


◆ 辨平仄看上下聯:在古漢語音韻學中,分別有平、上、去、入四種聲調。


其中上、去、入是「仄聲」,對應到國字注音第3聲、注音第4聲和短促聲皆屬「仄聲字」即為上聯。


「平聲」即為下聯,則是國字注音中的注音第1聲、第2聲皆屬「平聲字」。


如果發現直聯的最後一字,用注音唸都是平聲,可以試著用台語發音唸唸看。

例如:年年如意全家福,福「hok」是「仄聲」,就能辨別出是「上聯」。



◉ 斗方(單字春聯),例如寫著「福」、「滿」、「春」等的單字春聯,或「山珍海味」、「招財進寶」等組合字。


◆ 春聯「福」字貼法,可以貼在大門、房門上等許多地方。

但須注意正貼或倒貼問題。

▲大門上的「福」字或是大張的「福」字,務必正貼,才能象徵福氣進門。


✤ 若將「福」字倒貼於大門外,則可能被視為將福氣與財運「倒出門外」。

▼ 許多人認為「福」字倒貼象徵「福到」,然而這個習俗其實只適用於家中的水缸、米缸、櫃子等收納處上的「福」字,則可以倒貼。

象徵「福到、納福」,讓福氣到家裡就不出去。


▼ 水桶、垃圾桶、畚箕等處,也可以「倒貼」。

象徵把晦氣、霉運都倒掉,在傾倒垃圾桶、畚箕裡的垃圾時,福字會變成正的裝回來。


◆「滿」字,可以「正貼」在和食物有關的容器上,例如貼在冰箱、米桶、食物櫃等處。

象徵年年豐收。


✤ 值得注意的是,切勿貼在廁所或垃圾桶上。


◆「春」字最可貼在窗戶、牆上等處。

象徵「有春」(有餘)的意思。


✤ 大門貼「春」字,招爛桃花。

若在自家住宅大門貼上「春」字,恐會招來不必要的爛桃花甚至負能量。

「春」字雖然充滿春日將至的節慶氣氛,但傳統文化中,「春」字,少貼在大門口或房門 。

其中一個傳說是過去只有「怡和院」(舊時聲色場所)才會在門口貼上「春」字。

因此,大門貼春聯時應選擇吉祥寓意的字詞或對聯,避免引發不必要的誤會或不祥之氣。


◉ 春條,單張的長方形寫著「大家恭禧」、「開門見喜」、「恭禧發財」、「年年有餘」、「吉祥如意」等吉祥話。

通常會貼在大門口,增添喜氣招好運。


◉ 門神春聯,為左右各一尊門神,2張為一對。

春聯貼法是等到家中成員到齊,向門神報告過後揭起舊門神,再將新門神貼於大門上,保祐全家平安。

門神春聯,左右各一,兩位門神要互望,而不是別開眼神。


● 如果日後春聯不小心破損或脫落怎麼辦?

這時可選擇將春聯修補好,讓春聯撐滿一年,或是任憑春聯自然脫落,不需要補貼春聯。


❖ 貼春聯禁忌:

✥春聯貼法盡量不要倒過來,雖然有人認為倒著貼象徵「春到」、「福到」,但「到」也和「倒」同音。

若貼春聯時將大門口的春聯倒著貼,更會把財運好運統統倒光。

「福」字斗方的春聯貼法,貼在大門口時尤其要避免倒著貼,以免把福氣倒光光。


✤ 避開不吉利字眼

現代人喜歡在春聯中融入創意,然而挑選春聯時,要盡量避開含有不吉利字詞或不恰當的諧音的出現在春聯中。

例如「滅」、「絕」、「死」、「亡」等及同音字。


此外,傳統行業如畜牧業才會貼的「六畜興旺」,也不宜隨意使用,可能會破壞家宅風水或引來不必要的影響。

創意應以吉祥、美好的寓意為前提,為家中增添喜氣而非負能量。


✤ 準備春聯時,大門口春聯貼法為總張數最好是1、3、5等單數,否則雙數容易招陰。


✤喪事期間不可貼春聯

若當年家中有喪事且未滿一年,習俗上您可以將舊的春聯取下,但暫時不要貼新春聯,以免觸犯傳統習俗。

這並非表示拒絕過年,過年期間仍可保持簡單的佈置與祭拜心意,是對往生者的尊重。


☆ 傳統民俗信仰,有些民俗說法未必適用現今社會,千萬不要過度迷信,甚至因傳統習俗而傷了和氣。

許多事情心誠則靈,只要保持正向心態,那春聯怎麼貼、何時貼,似乎也沒那麼重要了。


▷轉載-親子天下

https://premium.parenting.com.tw/article/509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