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礁之生:天時地利配合 十年只多1公分
位於桃園的大潭藻礁,存在地球的生成年代約有7500年以上的歷史,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可以在潮間帶觀賞的藻礁。
殼狀珊瑚紅藻更具有固碳的作用,在全球飽受極端氣候之苦的現在,藻礁可以消化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我們將如何選擇,給藻礁一個什麼樣的未來呢?
希望此影片,能讓更多人認識到 存在地球逾7千年以上歷史的桃園藻礁實在是彌足珍貴。
◇鳥瞰藻礁 沙與礁形成的珍貴海岸地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ZNv9s6ImuE
導讀人 劉靜榆 教授:台灣這麼長的海岸線,只有桃園這個地方可以看到純粹由殼狀珊瑚藻累積起來的藻礁,其實非常非常的罕見。
研究藻礁生態長達12年,讓劉靜榆博士獲得「藻礁媽媽」的稱號。她說藻礁的結構像千層派,內部的孔隙正好可以容納不同種生物棲息,是「生命的聚寶盆」。
造礁生物的生長速率相當緩慢,多數珊瑚每年約僅增長1公分。
藻礁更是龜速,約每十年才增加1公分。桃園藻礁的礁體平均厚度約有4公尺,是七千年來緩慢累積的珍貴產物。
時光倒回藻礁初生,是天時地利諸多巧合,才得以造就今日綿延27公里的桃園藻礁地景。要讓藻礁順利生長,當地環境得符合堅硬底盤、適當的水質兩大條件。
△圖說:殼狀珊瑚紅藻是造礁的大功臣,春天與冬天是生長最繁盛的季節,尤其在桃園藻礁的前緣,可以觀察到整片紅色的礁體。
如何決定這個「風水寶地」會成為藻礁海岸。
水質、水溫、深度與含沙量等環境條件是這一輪的考驗重點,其中「含沙量」是生成藻礁或珊瑚礁海岸的關鍵因素,造礁珊瑚對環境的要求比殼狀珊瑚藻高,在含沙量低、水質乾淨的環境才能生存。
※二十年開發破壞千年生態 桃園藻礁摧殘史
然而,近二十年來,這片海岸承受了開發破壞與廢水污染的摧殘。透過鏡頭,讓我們回顧桃園海岸的變遷,以及藻礁的變化。
◇我們的島/藻礁有事嗎?--今昔對比
https://www.pts.org.tw/ourisland_AlgaeReefs/index.html#sec1
★根據劉靜榆博士估計,27公里的桃園藻礁,75%已遭嚴重破壞,大園跟觀音北段幾乎死亡,僅存25%仍逆境求生。
△北側泥沙淤積,昔日藻礁海岸,部分已經成為沙岸。
※大潭電廠的冷卻水進出水口工程,直接在藻礁區開挖,導流堤形成突堤效應,逐漸造成進水口與出水口之間的藻礁區,北側被泥沙覆蓋,南側海岸侵蝕。
◇以桃園海岸造礁主體的「無節珊瑚藻」為例,20年還成長不到1公分,實在是更為稀有特別。
★我們將如何選擇,給藻礁一個什麼樣的未來呢?!!!
(圖文節錄-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