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 星期日

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面對人

佛法是來幫助我們修行的,不是拿來度量人的。可惜很多人不僅以佛法度量人,並且以世間的道德標準來要求人,卻不能以身作則,如此不但不能以佛法幫助自己,又怎麼可能對別人有助益呢

 

有人會抱怨家庭裡的成員不夠好、不能滿自己的願;或覺得社會混亂,人心不安定

總認為別人都變好,自己就安全了,其他人都變得認真、負責,自己就幸福了;總是期待他人,認為只要別人都好,自己就有福報

但卻忘了自我要求,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也滿了別人的願

 

學習慈悲智慧 感動他人

佛法提醒我們,修行應該從自己做起,以自己修學佛法,學習到的慈悲與智慧來感動他人,而不是要求他人,這才是最可靠的。

智慧不等於聰明、伶俐、反應快,或者是懂得很多知識、學問

佛法所講的智慧,是指不受煩惱所困擾,不因無明起煩惱,即使身處逆境,也能自在心安。

我常說:「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面對人。」

例如最近發生的校園殺人事件,兩個女生為了搶男朋友而發生悲劇,其中不論被殺的或殺人的都是受害者,還有那位男孩子也是受害者。因為他們從小沒有接受佛法智慧與慈悲的教育,沒有佛法的正知正見,才會演變至今,他們的問題也反映出整個社會的問題。而只要有一個人犯了錯,就會造成社會上的不安站在佛法的觀點,這是我們共同的業力所形成的,每個人應該都有一份責任

所以,我們要用慈悲心來看待他們,但是處理事情時,還是要以智慧來評斷,不能感情用事,以免因一時情緒衝動,有所偏頗而造成將來的遺憾。

 

這個世界需要佛法,自己實踐佛法是最可靠的,希望人家做到是不容易的。

如果大家都能用智慧來處理事、以慈悲來對待人,自然能夠產生力量感動他人。

 

以感謝的心 接受順逆緣

應該以感謝的心來接受順逆兩種助緣。很多人只感謝對自己有利的人,把他們當成是貴人,但是以逆境激勵我們成長的,也是貴人,也應該感謝。

事實上,我們應該把所有我們遇到、見到的每個人,都當作貴人、當成恩人、都是有利於我們的人,如此一來,心中便能常保平安

 

當年我準備到日本留學的時候,臺灣佛教界一片反對之聲,大家都在傳說:「不能讓他去日本,去日本就會還俗,如果贊成他去留學,就等於是送一位法師去還俗。」本來有位馬來西亞的華僑,答應全額資助我去留學,可是看到大家都反對,於是就改變主意取消贊助。當時,大家的不信任,雖然令我感到難過,但我將念頭一轉,心想:「這也很好,大家不信任我,我偏偏要叫他們看一看,我絕對不還俗!」

到了日本,我因為經濟拮据,所以把在日本的時間計算得非常經濟,一天當成好幾天用,一個錢當成十個錢用,書讀得比別人都快。由於大家的反對態度,正好促使我趕快把書讀完。如今看來,這件事對我信心、願心的堅固,可說是一大助緣,如果沒有這些逆緣,就無法練就我的意志力

◎聖嚴師父

(選自《佛法的知見與修行》)

(轉載)法鼓雜誌-網路版425 2025.05 出刊

開山20有大願力 行願篇()  

https://www.ddm.org.tw/maze/425/page7.html

(圖源於-法鼓山108自在語)

2025年10月4日 星期六

Hermès野性*明亮*自由2026春夏女裝秀

愛馬仕 2026春夏女裝秀野性、明亮、自由」正是 Hermès 女性的本色。

Hermes 2026 春夏系列「Free Rein」在巴黎時裝周揭幕,

(直播錄影 ●2025-10-4 星期六-PM11:30)

https://www.linkedin.com/feed/update/urn:li:ugcPost:7380268694930845696/


我參與 Hermès | Women's spring-summer 2026 live show。

請與我一同參與 時尚饗宴。


女裝創意總監 Nadège Vanhée 描繪了一位自由、灑脫的女騎手形象。

高級縫製工藝與品牌檔案中珍藏的 Camargue 馬鞍相遇,

鞍橋線條馬具工藝成為當代女性衣櫥的靈魂所在。

短版騎士外套搭配不對稱絎縫亞麻裙,

皮革綁帶飾以釦環與金屬環,

絲巾化身為上衣與頸飾

Méditerranée 印花則如波浪流淌於輪廓之上,為整個系列注入一抹航海氣息。 







(摘錄)
— — Francisca

(I.N.F.A.盧森堡國際專業美容師總會 No.2331全球認證)

『美』不只是心中有愛

『美』還要Know–How

一輩子三萬天/如何福慧雙修

法鼓全集_佛法的知見與修行  文/聖嚴法師

■ 問:如何福慧雙修而且雙得

答:慈悲和智慧定是相連在一起,福慧本身也一定是並行的,不要將福慧分開來看


許多的人將佛法視為陳義高深,這種說法是錯的,也是對的。事實上,佛法是人人聽得懂,人人可以做得到,也可以照著做的;


所謂福相,就是人心向善

其深奧所指,則是在於佛法所說的理論和一般所說不同,

佛法講的智慧是「無我」、「空」,而社會一般人講「為我」、「有我」,因此較難理解,

但如果知道「空」、知道「無我」的原因是「無常」,了解「無常」,即是智慧


由「無我」、「」、「無常」,依此理論而修福報心態不會患得患失,也不會以投資求回報的心修福報,這是真的福報。

但若僅修福而無智慧,便不是佛教徒;修福的人若無智慧,其所修則並不是真的福,而是煩惱

修福的人一定有智慧、沒有煩惱,才是真的福,

所以福慧是同時並修的,故說悲智雙運,福慧雙修


(文轉載-法鼓山傳燈院)

■ 一輩子三萬天

「一輩子三萬天」心靈啟示--世界名人語錄:

​♦「別讓追逐明天的腳步,錯過了今天的陽光。」

— — 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

「時間最公平,也最殘酷,它只屬於懂得珍惜的人。」

— —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昨天是歷史,明天是未知,今天是上帝的禮物,這就是我們稱之為現在(Present/禮物)的原因。」

— —比爾·基恩 (Bil Keane, 美國漫畫家)

 

「每一天都是禮物,而非理所當然。」

— — 瑪雅·安傑盧(Maya Angelou


— — Francisca 

(I.N.F.A.國際專業美容師護照協會 No.2331全球認證)

『美』不只是心中有愛

『美』還要Know–How


(圖文視頻整理於相關網絡綜合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感謝舊雨新知

感謝一路相遇的每一位朋友— —無論是舊雨還是新知。

在這浩瀚的網絡世界裡,是一份難得的緣分,因為彼此的關注,讓每一次交流都成為溫暖的光。

謝謝你們願意停留、閱讀、共鳴;

是你們的持續關注,讓每一次分享都更有意義。

感謝大家,讓專業的旅程不再孤單,而是充滿溫度與鼓勵的力量。

未來也請多多指教

願我們在文字與心意的往來中,繼續彼此啟發、彼此成長。

獻上最誠摯的感謝

— — Francisca

(I.N.F.A.盧森堡國際專業美容師總會 No.2331全球認證)

『美』不只是心中有愛

『美』還要Know–How


(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025年10月1日 星期三

秋三月-早睡早起/養肺好食材

人體的生理節律,往往與大自然的四時變化息息相關。

中醫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到了秋季,更要注重「養收」、「收斂內養」的原則,以調和身心,順應時節之氣。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中提到:「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意思是,秋季晝短夜長,陰氣漸盛,生活作息應順應天地的變化:早睡早起」。

早睡以養陰,早起以養陽。

為什麼要早睡?

秋天夜長日短,睡眠時間應適度延長。

早睡有助陰精收藏:夜晚是陰精聚斂的時機,早睡能讓身體順應陰氣,避免耗傷。

調養臟腑:中醫認為「肺主秋令」,早睡可養護肺氣,幫助津液收斂,減少秋燥對身體的傷害

 

為什麼要早起?

秋晨空氣清新,陽氣開始舒展,此時起身最利於養生。

舒展肺氣:呼吸新鮮空氣,能讓肺部開合有度,增強免疫力。

養精充神:晨起可使氣血運行暢達,精神更為充沛。

溫和起床法:醒後先閉目養神、輕輕活動四肢,再起身,能減少心血管負擔。

曬秋陽:清晨適度伸展、沐浴陽光,不僅能活絡身心,也有助於舒解秋天容易出現的憂鬱、感傷情緒。

小結

秋季是「收」與「藏」的季節。順應天時,做到「早臥以養陰,早起以養陽」,並配合適度運動與心情調適,不僅能增強免疫力,也能減少秋燥與情緒低落的影響,為冬季儲備充足的能量

 

◆ 順時攝食,吃得好、吃得巧,保健養生!

— —文/ Francisca 

(I.N.F.A.國際專業美容師護照協會 No.2331全球認證)

『美』不只是心中有愛

『美』還要Know–How

 

(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善法與惡法(四正勤)

四正勤只有四句話:已生惡法為除斷,未生惡法不令生,未生善法為生,已生善法為增長。」

修行佛法就是斷惡而生善。斷惡分成兩項,生善也分成兩項,加起來就是【四正勤】

【聖嚴法師語錄】

以善來對治不善,以善來糾正不善,這就是修行,如此,才能夠使我們的心真正地清淨,真正地安定。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QNcZ3YWJJXw

 

那麼,善法是什麼?惡法又是什麼?有必要先加以說明。

一、十善法與十不善法

所謂善法,就是十善法、十種善法、十善業道;惡法,就是十不善法、十種不善法、十不善業道。

修十善業道是普通人的道德標準也是解脫道及菩薩道的基礎;解脫道是小乘的阿羅漢,大乘則是成佛的菩薩道

 

十善分成身、口、意三類,就是身體的行為、語言的行為、心理的行為

身體的行為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三種;

語言的行為有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四種;

心理的行為有不貪欲、不瞋恚、不愚癡三種。

十善法的相反,就是十不善法。

 

二、心的善與不善

一般人認為只要沒有犯法、坐牢,這就是善;坐過牢、犯過法的就是不善。其實,如果吏治不清明做了好事的人也有可能坐牢,做了壞事喪盡天良的人,卻未必坐牢。因此,好與壞是不能以坐牢與否來做為標準

又,一個小偷或是強盜,只搶了一百元或一千元,就算犯法要坐牢;可是,有人搶了半個或是整個國家,反而可以稱王、做總統。也有殺了一、二個人,可能會被判死刑;然而,有人殺了許多人甚至數萬人以上,反而當了國王、大總統,甚至民族英雄。因此,一般人所講的善與不善,是有問題的。

 

如果以十善與十不善的標準,便可以看出什麼是真的善與不善。因為佛法除了語言、身體的行為之外,特別重視心理的行為。一般人只知道身體行為、語言行為的好與壞,但是,意念行為好與壞卻不容易判斷

的善與不善又可分為兩個層次:

(一)日常生活中:根據印度天親菩薩在《百法明門論》中指出善法有十一個: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

不善法則包括:

根本煩惱六個:貪、瞋、慢、無明、疑、不正見;

隨煩惱二十個: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

 

(二)修禪定中:《百法明門論》的二十個隨煩惱中,有八個是與修定相違背,那就是: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由於有了以上這幾個原因,所以修定不成功。其實,在剛開始修定時,每個人都會出現這八種現象,必須一樣一樣去克服它

 

許多參加禪七的人,前幾天都是在這種狀況下度過,漸漸地心比較輕鬆安定之後,掉舉或昏沉的情形才會減少。因為在輕鬆安定之後,對自己會產生信心,比較不會懈怠、放逸,並且有了正確的觀念,知道打坐是為了求得身心的安定和煩惱的解除。當一個人的心能夠安定之後,就會比較清楚自己心念的活動許多心念微細的狀況出現,就知道這是好的還是不好的;不好的去除,好的繼續成長,這就是四正勤

 

三、以善止惡即是修行

一般人多半不清楚什麼是善與不善,什麼是好的心與不好的心。有一次有位先生告訴我,他什麼宗教都不信,他只知道宗教是教人做好事、存好心。

 

我問他說:「沒有錯,那你有沒有宗教信仰呢?」

他說:「像我這樣的人,還要什麼宗教信仰?我既不做壞事,也不存壞心,只有像你們這樣的人,因為常常做壞事、存壞心,才會有罪惡感,所以要信宗教。」

 

然後我又問他:「你真的是一個好人嗎?真的是一位好心的人嗎?我才不相信像你這樣的人會是個好心的人!」

他馬上火冒三丈:「你怎麼能證明我不是好心的人?你說,我做了什麼壞事?」

 

我說:你現在就不是個好心的人,因為你的心在生氣,對不對?」

結果他更生氣:「我本來沒有生氣,是你讓我生氣的!」

 

許多人認為生氣不是壞事、不是壞心,是別人讓他生氣,而不是他自己要生氣的。

其實,人們經常都是在煩惱、痛苦之中掙扎卻還不知道自己的有問題

貪心求不得就變成,如果得到了又希望貪得更多一些;

與人相比,比不過人就會嫉妒,比人稍強一些就會驕傲

自己得不到而他人得到時,就認為這個世界不公平,於是產生憤怒。這種種狀況,經常在我們的身上發生,這究竟是好心呢?還是壞心?

 

從佛法的修行立場來看,這都是煩惱、痛苦的心

佛法希望人們能從痛苦轉成快樂的,

從煩惱轉成有智慧的,

從瞋恨怨轉成慈悲的,

從貪取轉成布施的

以善來對治不善,以善來糾正不善

這就是修行,如此,才能夠使我們的真正地清淨,真正地安定

(轉載) 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 - 07-11《三十七道品講記》善法與惡法 【四正勤】

https://ddc.shengyen.org/?doc=07-11-011&tree_id=j1_3575

2025年9月26日 星期五

用歷史『觀照』現實

歷史所以吸引人之處,在於我們都身處於同樣的人類經驗之中。我們都以某種方式相聯繫,發生在過去的事件,無不以某種方式直接對今日事件產生影響。     

(摘錄自《埃及秘辛》)

 

品味歷史,是一種時尚的行為

歷史資源越豐富,可供人反思,而啟示的泉源也就越豐沛、深廣。

歷史人類事蹟、思想與生活型態交織共同鎔鑄而成的總體縮影。

由這些真實生活、歷史人物中看到的問題我們或許無法窺見全部的真相,卻能獲得寶貴的知識與啟發

 

透過精選的歷史資料,我們得以輕鬆洞悉歷史並體驗歷史。這些故事不僅激發你很大的好奇心與洞察力更引導我們近距離探索這些歷史有關的人物,並開啟一扇通往深度研究的大門。當我們在歷史中『觀照』自我的一部份,往往會觸動心靈,只要你擁抱它就會有所感觸

 

用歷史『觀照』現實

只要在歷史裡找到共鳴,它就能引人深思,促使我們繼續思考這些想法,人生的道德、人性的行為與價值。這些反思將能激發成為創造力的火花,照亮我們走向啟蒙之路。


> 您能往後回溯得越久,您就能夠向前看得越遠。」

— —溫斯頓邱吉爾( Winston Churchill 英國首相/諾貝爾文學獎)

這句話提醒我們:理解過去,才能洞悉未來。歷史是人類經驗的總結,透過對事件與模式的研究,我們能看見關於人性與社會運作和衝突的深層脈絡。歷史不只是過去的紀錄,更是指引未來前行的寶貴資源。

 

— —文/ Francisca 

(I.N.F.A.國際專業美容師護照協會 No.2331全球認證)

『美』不只是心中有愛

『美』還要Know–How

(圖原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025年9月24日 星期三

10月份生成式AI線上視訊課程

桃園市政府「智慧產業學院

114年員工生產力系列課程計畫-生成式AI線上視訊班

 910月份的線上課程 報名表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0Wz10l

1. AI人力資源數據分析與洞察(基礎班),上課日期:114/9/257:00pm10:00pm


2. AI短影音內容力養成班(進階班),上課日期:114/9/307:00pm10:00pm


3. AI影片與多媒體內容製作(基礎班),上課日期:114/10/27:00pm10:00pm


4. AI人力資源數據分析與洞察(進階班),上課日期:114/10/87:00pm10:00pm


5. AI影片與多媒體內容製作(進階班),上課日期:114/10/97:00pm10:00pm


6. AI驅動市場與客戶行為分析(基礎班),上課日期:114/10/217:00pm10:00pm


7. AI驅動市場與客戶行為分析(進階班),上課日期:114/10/287:00pm10:00pm

上課方式:線上課程 (市府補助全程免費)
上課地點:線上課程
必備工具:電腦/網路

 

指導單位:桃園市政府
主辦單位:桃園市政府就業職訓服務處、桃園市智慧產業學院

執行單位:巨匠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2025年9月23日 星期二

秋分收的意境比放還要豐滿

秋風一抹世間的塵埃,到處都是童話,秋分 

https://youtu.be/vac6frZPjG4?si=ghqOyL54ajXSqhod


創作者-一方見地 

秋分晝夜再一次均分後,夜要開始漫長

當靜謐多過熱鬧,沉默多於表達

你會發現,收的意境比放還要豐滿


看眼前的大山正在落幕

玉化的黃,那樣愜意、那樣鋪灑

在陽光的撫摸下泛著片片金光

好像會發光的思想跳出出塵世的羈絆

 

樹皮的白,聖潔而肅穆

光落在上面,被洗禮、被昇華

被重新的帶上了雲端

只是這裡的雲,佈滿滄桑

 

花丘的紅,艷過了花

艷到了藍天、白雲都圍著他轉

他不動聲色的就把濃情蜜意渲染

熱戀的人會在這裡,把思念裝點、把心動安放

葉子從綠到黃,從黃到紅,也有著說不完的情話

 

一場秋雨一點惆悵

細數最懂秋雨的心思,慢慢掛了離愁

這紅葉裡有舞蹈、有歌唱有恩怨情仇、有聚散離合

一陣秋風後,全部都會落下

是啊

這寒夜濃重的情思都染在了葉子上

紅色是告別

黃色是依戀

綠色很不捨

褐色說著再見

整座山就熱鬧了起來,不需要花的繁華,是成熟的絢爛

 

秋分,晚風會送達更多的意義給夜歸的人,催促的他早點回家

陽光也會親和的拉起你的手,去看藍天的藍、白雲的白

分明的秋風,一抹世間的塵埃,到處都是童話 


秋分節氣,約為每年陽曆的923前後


(圖文視頻整理於相關網絡綜合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文/ Francisca 

(I.N.F.A.國際專業美容師護照協會 No.2331全球認證)

『美』不只是心中有愛

『美』還要Know–How


2025年9月21日 星期日

關心提問,理解失智

每年 9月21日 是「國際失智症日

(World Alzheimer’s Day)

同時也是全球響應「國際失智症月」的重要時刻。

2025年的主題訂為為「關心提問,理解失智

提醒我們,透過主動關心與正確提問,建立對失智症的理解與支持,讓患者與家屬能在友善的環境中獲得尊重與陪伴。

失智症(Dementia)並非單一疾病,而是一系列腦部退化所引起的症候群,影響記憶、語言、判斷力及生活功能的症狀,最常見的類型為阿茲海默症。

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失智風險逐年攀升,失智不僅是醫療議題,更是家庭與社會的共同課題。


♦ 為什麼「關心提問,理解失智」很重要?

透過日常的「關心提問」─ ─例如詢問長輩今天的心情、近期記憶,或鼓勵對話互動─ ─不僅能增進「理解與陪伴」,更有助於及早發現異常,讓失智症獲得及時評估與支持。

雖然目前尚無法完全治癒失智症,但透過健康生活態度,可以有效降低風險並延緩發病:

保持大腦活力:手作、樂器、益智遊戲或記憶挑戰、閱讀與寫作,增加腦部刺激……

規律運動,促進腦部血液循環。

均衡飲食,多攝取蔬果、堅果……,減少高糖、高鹽飲食

重視心理健康,學會放鬆減壓,提升情緒韌性。

培養良好睡眠,確保充足且高品質的睡眠,有助於大腦修復與代謝

2025年「國際失智症日」的主題:「關心提問,理解失智」,讓我們從日常開始--理解,就是最深的陪伴

多一份關心,主動提問互動。

多一份耐心,理解記憶與行為的困難

多一份行動,將大腦健康視為保健的重要一環。


— —文/ Francisca 

(I.N.F.A.國際專業美容師護照協會 No.2331 全球認證)

『美』不只是心中有愛

『美』還要Know–How

『識界』身心靈˙機能神經語言平衡健康『解讀』

以專業與身心靈健康視角,陪伴您一起探索日常保健與生命質感。

 (圖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地獄真實存在嗎

【Q&A大解惑】地獄真實存在嗎

很多人剛接觸《地藏經》,看到經中描繪的各種地獄景象,會感到害怕,甚至傳「晚上不能讀《地藏經》」。

其實,這並非佛法的正知見。


夢參老和尚曾開示,《地藏經》提到的刀山鐵床,乃至惡鬼夜叉,其實都是個人造作的惡業所變現出來的身心感受。

所謂的地獄,其實不是某個真實存在的地方,而是眾生的「業力所感、心識所現」。

例如,經文說:「獄中有床,遍滿萬里,一人受罪,自見其身遍臥滿床,千萬人受罪,亦各自見身滿床上。」

這正說明了即使有千萬人同時受報,每個人都會感覺只有自己獨占床面、獨自受苦,可見那是各人業力所感的結果。

佛法強調「業由心造,果隨業生」。

人的一生起心動念無數,當惡念惡行逐漸積聚,就會感召相應的果報。

如果想要遠離地獄,靠的不是外在的神通或菩薩保佑,而是自己從身口意下手,改變行為,護惡業減少,心念逐漸清淨,障礙自然也會跟著淡化、消融

夢參老和尚比喻,墮入地獄的感受,如同在惡夢中被野獸追趕。

但如果能在夢中醒覺,憶念一句「南無地藏王菩薩」或任何佛菩薩的名號,境界當下就會轉變,夢也隨之消散

同樣的,即使遭受地獄果報,只要當下憶起三寶,苦境也有可能轉化


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一遇到困難就慌了神,什麼佛號都想不起來

這也提醒我們:平常就要做好準備,持戒修行、培養正念,才有可能在關鍵的時候提起佛號,拉自己一把


話說回來,真正可怕的,不是地獄的鬼怪刑具,而是我們內心的無明與煩惱

如果懂得觀察自己的念頭、照顧自己的念頭,該懺悔的就懺悔,該行善的就去做,那麼經中所描繪的地獄景象,反而是一個提醒我們好好修行的境界

當我們真正從大夢中醒來,天堂與地獄,都不復存在了。

◎摘錄自《人生雜誌502期》


(轉載) 法鼓山「中元孝親報恩」

〈吉祥的七月—平安篇〉

👉 https://ddm.tw/4kuibe9d

(圖 i m 丁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