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8日 星期一

月全食-紅月亮之約

2025年9月8日(一)凌晨,罕見且壯觀的「月全食-紅月」天象!

∆ 2025於9月8日凌晨全程可見月全食奇景(圖片來源: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

肉眼明顯可見月亮缺角變暗的「本影食」自0時27分初虧開始,至3時57分復圓結束。


其間月球轉為赤銅色「紅月」的全食階段長達1時23分,是未來15年內本地可見紅月最長的一次



觀賞條件極佳,只要選擇西邊開闊的地點,不需使用特別器材,以肉眼即可全程欣賞此次月全食奇景。


♦ 什麼是月全食天象?


月食為月球進入地球影子而短暫變暗的少見天象,可分為本影食的月全食、月偏食,以及半影月食三種。

臺灣在未來十年內,可見到本影月食共9次,其中月全食7次,但只有3次為全程可見且適合觀賞。

看到「紅月」的機會有7次。

台灣下次可見「月全食」為2026年3月3日,但為月出帶食,無法看到初虧到食既的過程

而下次要觀賞全程可見的月全食則要等到2028年12月31日。



♦ 月全食最為奇特而震撼的景象:紅月


本次月全食最精彩的部分為1時30分至2時53分,月球完全進入地球本影內的「全食」階段,

其中2時12分為月球通過地球陰影中央的「食甚」

在全食階段內,月球將因地球大氣折射的少許陽光而轉為暗紅色,俗稱「紅月」或「血月」,是月全食最為奇特而震撼的景象。

全食期間月面亮度及顏色變化與地球大氣狀態有關,是重要的科學觀測項目。



◾本次月全食還將伴隨發生「月掩星」。

在全食過程中,紅色的月球將遮掩寶瓶座82號恆星(約6等),1時30分掩入,2時29分復出,可使用雙筒望遠鏡欣賞或透過長焦距鏡頭拍攝錄影,捕捉「紅月掩星」的罕見景象。


♦臺北天文館將在9月8日0時起於YouTube頻道進行月全食線上直播,歡迎共同觀賞這場太陽系中最特殊的天象奇景。


回顧2021年5月26日:睽違24年天文大秀,台灣再次見到「月全食」,恰逢2021年「最大滿月」

★下次可見則要等到2033年10月。

線上直播與觀測時間整理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4482


∆轉載-活動大聲公-微笑台灣-用深度旅遊體驗鄉鎮魅力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8465

2025年9月7日 星期日

白露去感受光,讀懂風,了解水

白露,陽光明顯沒有那麼衝動,謙虛了,緩慢了,就會更好相處。

別人不會躲閃閃,你才可以把自己表達出來。



你是光啊,可以耀眼到不需要注目,可以熾熱到不接受擁抱。

但你是方向,即便蒙上了雙眼,屏蔽了感官,萬物也會用心追隨,那裡有生長的根本。

成為光是一種榮耀,是光,卻是一種責任。



白露的風,也有著不一樣的質感。沒有了雨的牽扯,它更像一陣風,果決利索地帶走世間的各種拖泥帶水。

風就要有風的樣子,吹走了就不要回頭。

不然菊花們怎會願意在這個時侯放飛她們的希望,去探索,去博弈,無論輸贏對錯。

是啊,縱然是希望,就會有失望。

但,沒有這義無反顧的風,用什麼承載出走的勇氣,失望無望,希望也無望。


白露的水,冰冷得讓人不太敢親近,但這並不影響它的歡騰、跳躍生生不息。

哪怕是流向冬天,冰冷會讓它凝固。終將來的春天,也會讓溪流繼續山河洶湧。

而當下這不被打擾的秋水,看上去更加篤定,水的無畏,任何時刻的無畏,是大自然每個躍動生命的無畏。


所以這秋日裡,無論是成熟的果帶來豐收的喜悅。

還是凋零的葉,帶來離別的傷痛,都會被這秋風吹散。

碎片,會在清晨凝結的露裡,短暫停留。



白露節氣,約在每年陽曆的9月7日前後

(轉載)創作者:一方見地•白露


輪胎掉下路坎如何脫困

用車知識-汽車脫困技巧

這樣太考驗技術了,老司機現場示範〈利用繩子脫困〉  




♦ 輪胎掉下路坎如何〈利用繩子脫困〉?


https://youtube.com/shorts/fDTs6XMFOCA?si=c6CwrnRpo7l0EE31


♦ 駕駛技術-車輪掉進溝裡,如何正確操作。 


https://youtube.com/shorts/SpP-4vBtsxg?si=NMrFY0oblWll8x1u


♦ 行車與旁邊的障礙物發生了刮蹭,如何正確脫困?

這也太考驗駕駛技巧了吧


https://youtube.com/shorts/4bvWnhz1dBo?si=IXNw8pqzPpA7lawh


(視頻轉載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025年9月6日 星期六

七月真的有鬼門開嗎

【Q&A大解惑】七月真的有鬼門開嗎?人為什麼會怕鬼?


農曆七月俗稱「鬼月」,也就是所謂鬼門開的日子

這其實是民間的信仰,要追溯其思想源頭,大約是在上古的商周時期。

所謂的鬼門開,並非真有一道鬼門會被打開,鬼道的眾生便跑了出來;

必須是人們為陰間眾生做功德的心念與之相應,他們才會來接受祭祀;若是沒有人為他們超度或祭祀,他們也不會出來。

因此,認為鬼月諸事不宜的想法,其實是心理因素;其他非漢民族的地區,既然沒有鬼月的傳說,也就沒有這些禁忌了。

♦ 人為什麼怕鬼?

探究怕鬼的心理,不外兩種原因:

第一,對於超越人類理解能力的不可知事物,懷有恐懼;

第二,無法預測的逆境,遽然發生時,會使身心的安全受到威脅,因而害怕。


♦ 怕鬼的心理好不好?

它對一個人本身的感覺來說,是不好的,但對人格健全來講,是好的;因為那會使我們在潛意識裡有一種認知,知道自己不是一個無限的、偉大的勇者,只是一個普通、渺小的人,隨時可能遇上自己能力所不及且無法抗拒的事情。知道自己還有所不能,有所畏懼,如此,便不致膽大妄為。


🌾延伸閱讀

〈話說鬼月〉

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 - 08-06 

https://ddc.shengyen.org/?doc=08-06-004


(轉載) 法鼓山「中元孝親報恩」〈吉祥的七月-心安篇〉

https://filial.ddm.org.tw/xmdoc/cont?xsmsid=0O201551497630115092

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七夕「情人節」古代「婦女節」

七夕節,古代的「婦女節」,又稱「乞巧節」、「女兒節」,在農曆七月初七。

傳說中,這一天是牛郎(牽牛星)與織女(織女星)一年一度跨越銀河的相會,後世因而將七夕視為「中國情人節」。

然而在古代,七夕更是一個屬於女性的節日。

文化根源— —因織女擅長紡織,被尊為「巧神」,女子會在七夕這一天舉行「乞巧」活動,祈求靈巧雙手與幸福生活。


七夕習俗「乞巧」的原始意涵:

拜織女星:焚香祭拜,祈求心靈手巧。


穿針引線:考驗與展示巧手技藝。


喜蛛應巧:觀察「喜蛛結網」的習俗,象徵預兆吉祥。

這些習俗不僅象徵女性對獲得紡織、刺繡等女紅技藝的追求,也寄託著對幸福婚姻與美好生活的嚮往。

因此,七夕既是愛情的象徵,也是女性智慧與生活美學的節日。



— —文/ Francisca 

 (I.N.F.A.國際專業美容師護照協會 No.2331全球認證)

『美』不只是心中有愛
『美』還要Know–How

(圖文整理於相關網絡綜合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025年8月27日 星期三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

每一個節氣的背後,都有一句古老詩詞,傳達了中國人獨有的浪漫


宋代-蘇泂《長江二首》

全文如下: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

白頭更世事,青草印禪心。

放鶴婆娑舞,聽蛩斷續吟。

極知仁者壽,未必海之深。


♦ 全詩翻譯:


連日炎炎酷暑、處暑之後,一旦有了陣陣涼風、秋涼初至,這種舒服愜意的感覺真是千金都買不來的。


如今雖然人已年老,歷盡世事,唯有眼前的青草、依然生氣勃發,我的內心仍然清靜寂靜


看到仙鶴婆娑起舞,耳邊的蟲吟開始斷斷續續。放鶴的閒趣,還能在節序更替中給自己一份禪意的寧靜。


突然感嘆,哪怕心胸寬廣的人會長壽,但能夠做到這樣大海的深邃也未必能夠相比。



這首詩描述了苦夏、處暑節氣後,中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北方氣溫開始逐漸下降的身體感受,以及動物昆蟲對「處暑」物候變化的一個自然規律反應。


然後用大自然的事物,領悟大自然的任何事情都蘊含著哲理,世間萬物都可以是人的老師。


凡事都應懷有仁愛之心,胸懷寬廣。


因此,這詩句也寄寓了詩人晚年超脫、珍惜當下、喜悅感恩的心境。


處暑: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約在每年陽曆的8月23日前後


俗語說:「爭秋奪暑」

是指立秋和處暑之間的時間,雖然秋季在意義上已經來臨,但夏天的暑氣仍然未減。



— — Francisca 

(I.N.F.A.國際專業美容師護照協會 No.2331全球認證)

『美』不只是心中有愛

『美』還要Know–How


 (圖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

修善功德迴向給他人

【Q&A大解惑】佛教相信功德可以迴向給他人嗎?

佛教確切相信,自己所修的功德,可以迴向給他人。


所謂迴向,就是從自己的方面,迴轉朝向他人的方面,這是屬於「心力的感應」,這在上面一節中已經大略說過。

這是由於自己的「心力」通過諸佛菩薩的願力而達於所要迴向的對方;

這像天空的太陽光通過反射物(如鏡或金屬體)的折射,便可使戶外的太陽光照射到室內的黑暗處,室內的黑暗處,雖未直接曝曬到太陽,卻接受了迴向而來的太陽光。

同時,雖把功德迴向給他人,自己的功德仍然絲毫不損,這在佛經中有一個比喻:

一盞燈,可以點燃許多燈,這盞燈雖然點了許多盞燈,卻不會因為點燃其他的燈而就減弱了自身的燈光。


因此,凡是正信的佛教徒,每做一樁功德,都會發願迴向給一切的眾生,這也正是慈悲心的自然流露


◎摘錄自 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

∆(轉載) 法鼓山-中元孝親報恩〈吉祥的七月—平安篇〉

 https://ddm.tw/4kuibe9d


— — Francisca 

 (I.N.F.A.國際專業美容師護照協會 No.2331全球認證)

『美』不只是心中有愛

『美』還要Know–How


 (圖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佛教相信超度的功用

【Q&A大解惑】佛教相信超度亡靈的功用嗎?

不用說,佛教是相信超度作用的。

不過,超度的功用,也有一定的限度,超度只是一種次要的力量,而不是主要的力量。


所以修善的主要時間是在各人的生前

若在死後,由活人超度死人,雖以修善的功德迴向給死人,

《地藏經》中說,死人也僅得到七分之一的利益,其餘的六分,乃屬活人所得


同時,正信的佛教,對於超度的方式,跟民間習俗的信仰,也頗有出入。

所謂超度,乃是超生樂土而度脫苦趣的意思,是仗著家屬親友們為其所修善業力量的感應

並不是僧尼誦經的本身有著超度的功能,乃是藉著超度者的善業誦經者的修持而起的感應

因此,正信的佛教,超度工作的主體不是僧尼,而是亡者的家屬

亡者的家屬,若能在亡者臨終之際將亡者心愛的東西,供奉三寶,施捨貧窮,並且使得亡者明白代他做了如此的功德,那對亡者的死後,有著很大的幫助。那是由於一念的善業感應,以及臨終之際的心境安慰,所以他的業識將感生善處。這是物以類聚的原理,不能說是迷信。

若於亡者死後,兒女家屬以懇切虔敬之心,齋僧布施,做大善業,以其殷勤的孝心,也可感應亡者的超生但此已經不如在亡者未死之前所做的受用大了。

唯其孝心至誠,如地藏救母那樣地發大悲願,願為救母而生生世世救度苦海的眾生,憑這偉大的願力,尚可感通亡者,減少乃至滅除亡者的罪業,這不是無理的迷信,而是由於大孝心及大願心的感通,使得超度者的心力願力,化入感通了被超度者的業力,乃至彼此連通一氣,所以能夠超度。


所以,在正信的佛教,死人的家屬,若要薦拔亡者,乃是供養三寶及布施貧窮,並不一定要求僧尼誦經,僧尼接受布施供養,僅為齋供者祝願而已;

因僧尼誦經是日常的恆課,誦經是一種修持,也是為求明白修持的方法,目的不是超度亡者,

施主供僧的功德,是由於成就了僧尼的修持生活而來,不是由於計工折價的誦經而來。

佛教中雖有指示以誦經來超度亡者,那是希望各人親自誦經,萬一自己不會誦經,或以為自己誦的太少,才請出家人代誦。

其實,僧尼是為佛法的住世及化世而設,不是專為超度亡靈而設。

誦經的功德,是由於信仰佛法並修持佛法而來,所以並不限於僧尼才可誦經,更不是一定要在人死之後,才來誦經......


閱讀全文

https://ddc.shengyen.org/?doc=05-02-022

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 - 05-02 

佛教相信超度亡靈的功用嗎?


◎摘錄自 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

∆(轉載) 法鼓山「中元孝親報恩」〈吉祥的七月—平安篇〉

https://ddm.tw/4kuibe9d


— — Francisca 

 (I.N.F.A.國際專業美容師護照協會 No.2331全球認證)

『美』不只是心中有愛

『美』還要Know–How

 (圖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

龍眼(桂圓)養生小知識

龍眼,又稱桂圓,成熟時一串一串掛滿枝頭,果肉晶瑩多汁、香甜可口,是夏末初秋的當季水果。


「龍眼」之名取其外形宛如龍之眼;而「桂圓」則因果肉甘香,滋味似桂花而得名。


♦ 台灣龍眼的主要產區




♦ 龍眼的養生價值

曬乾後的龍眼即為「桂圓乾」,在中醫裡被視為補血安神的良品。

能補益心脾、養血安神,有助於恢復氣血、舒緩疲勞。

對於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狀,都有不錯的調理效果。


♦ 龍眼的營養成分

🔹 維生素

維生素C:增強免疫力


維生素A:保護視力


維生素B族:促進新陳代謝


🔹 礦物質

鉀:調節血壓


鐵:預防貧血


鎂:促進肌肉功能


🔹 抗氧化物

多酚類:延緩衰老,抗氧化


類黃酮:保護心血管健康


單寧:具抗發炎作用


🩸 食用禁忌


⚠️ 糖尿病患者:龍眼含糖量高,應避免過量食用。


⚠️ 容易上火體質:多吃可能導致口乾舌燥,流鼻血。


⚠️ 孕婦:孕期體質偏熱者,建議少量或遵醫囑食用。


⚠️ 肥胖人群:因含糖量高,過量可能增加熱量負擔。


🩸小提醒

龍眼的糖分以葡萄糖和蔗糖為主,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能迅速補充能量。


但無論鮮食或桂圓乾,都建議適量食用,才能真正發揮養生功效。



— —文/ Francisca

(I.N.F.A.盧森堡國際專業美容師總會 No.2331全球認證)

『美』不只是心中有愛

『美』還要Know–How


(圖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為往生者寫牌位做功德

【Q&A大解惑】為往生已久的親人寫牌位超薦、做功德,有用嗎?

中華文化重視孝道,舉凡為往生親人寫牌位、祭祖等,有著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的意義。

因此即使印度沒有為往生者寫牌位的習俗,但佛教傳至中國後,因為眾生有此需求,遂將寫牌位也視為一種應機接引的方便法。

聖嚴法師曾以「請帖」為喻,說明在水陸法會或佛七為怨親債主寫牌位。

如同發出一張張邀請函,告知對方,已經為其預留位置,歡迎前來共沐佛恩。

不過牌位並非必需品,邀請人的心念才是關鍵。

即使未立有形的牌位,邀請人的心念若是殷切誠懇,處於中陰身或投生鬼道的怨親債主,同樣能感知誠意,而願意前來參加法會。

因此,現代為環保而推廣的數位牌位,在輸入超薦者的名字時,只要至誠懇切,即已發出邀請函。

然而,對於早已隨業往生的祖先,邀請其來聞法、為其做功德,仍然有用嗎?

答案是肯定的,功德迴向祖先,雖然無法改變其投生去處,依然可以幫助他們改善此世的生活條件或身心狀況。

如投生鬼道者,若是福報較薄,無法自由前來參加法會。

在世親人為他做的功德,依然能令他受益;

投生於畜生道者,即將被宰殺之際,若有人為他做功德,也可能得到放生的機會。

(轉載) 

法鼓山「中元孝親報恩」

吉祥的七月 — 心安篇 

https://filial.ddm.org.tw/xmdoc/cont?xsmsid=0O201551497630115092


♦延伸閱讀

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 - 05-07〈兩類超度亡與存〉

https://ddc.shengyen.org/?doc=05-07-005


2025年8月24日 星期日

處暑奔赴向冬的路上

處暑徹底地送走了夏,奔赴向冬的路上,秋天有了自己的模樣

https://youtu.be/FuBR0etddqE?si=bG-HgYmXKoMDbOMl


陽光裡還有著夏天的意猶未盡,晚風中卻藏著冬天的蓄勢待發,秋天就默默地站在中間靜候著果子的紅、綠葉的黃……它不會說話,就喜歡塗塗畫畫。


天要藍得徹底,雲要白得純淨,這樣,山色會真,水光會明。那個人才會在秋天說出心裡的話。


紫菀是個熱情的姑娘,你掙我搶地綻放著,想把自己悉數表達。


馬蘭隱密在草叢淺笑,世間的紛紛擾擾她卻不想沾染。


旋覆花沒什麼計較,哪裡開就開在哪裡。

看似很隨意,其實是實力。能駕馭任何一種選擇,是生命強大的擔當。


鳳毛菊是含蓄的。明明很精緻,卻從不聲張。

但她絕對不會辜負任何一個靠近的人。只要你想靠近,只要你願意停留,她的美會讓你心靈聚酯。



很多值得看的都需要細看。而細看之後才會發現值得看。

細緻可以消解你對這個世界的刻板,在平常發現一點點光亮,然後去和每一個生命感同身受。


如果歡樂是艷陽裡的花,

驚喜是貧瘠土地裡的綠,

悲傷就好似宣洩的瀑布,

挫敗就如同乾涸的溪流,

不如意是沒有起飛的種子,

意外是風吹斷了樹枝,雨打爛了花瓣。

常走山的人會懂,一路走來都是風光!


處暑,徹底送走了夏,

奔赴向冬的路上,

秋天有了自己的模樣。

它要開始塗鴉,是的非的真的假的對的錯的,都可以用色彩來表達,世界要開始五彩斑斕!


(轉載) 創作者/一方見地·璐璟



處暑節氣,約在每年陽曆的8月23日前後

— — Francisca
(I.N.F.A.盧森堡國際專業美容師總會 No.2331全球認證)
『美』不只是心中有愛
『美』還要Know–How

(圖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法會對亡者有何幫助

【Q&A大解惑】佛教所舉行的法會,對亡者又有何幫助呢?

很多人在親人往生後由於心裡難受,不惜借助民俗方法,如舉行牽亡魂或觀落陰等,只求再見逝去的親人一面。

這些其實只是一種把戲,人死後可能在「中陰身階段」就已經投生去了。

有的到了天國、有些則往生佛國,或者進入鬼道、落入地獄道,根本不可能出來。

所以牽亡魂或觀落陰,真實的成分並不多,大部分都是假的。


對於死亡一事,世界各民族有不同的靈異傳說。

事實上,人往生以後多半是單獨存在的。

除非是某個地方正在做佛事、超度、誦經、迴向、供養等,各個靈體受到佛法的影響才會接踵而至,他們彼此並不是有組織的,只是暫時聚集起來。


例如當道場寺院在拜梁皇寶懺、水懺,或是舉行水陸法會、放焰口時,就會聚集許多靈體。

他們生前沒有學佛,死後因著善根以及佛菩薩的超度,在經過做佛事的地方時,多少會有些感應而來聆聽佛法。

這些靈體可能會停留一段時間,也可能只是聽一聽、得到一點利益便離開。

聽聞佛法可以讓他們放下憂愁、怨恨,離開後可能就轉生去了。

◎摘錄自 聖嚴《生死皆自在》


🔵彙整2025年法鼓山-臺灣各地「中元孝親報恩」法會直播、日期、地點:

https://knowledgetcf.blogspot.com/2022/08/2022.html

(圖源自法鼓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拜懺的意義/聖嚴法師開示

農曆七月,拜懺好時節

聖嚴法師開示「拜懺的意義」



每逢農曆七月,各種民間信仰傳說,總使得民眾生活充滿禁忌,內心感到不安;

法鼓山-農禪寺,於每年此時舉辦「梁皇寶懺法會」,

正是希望透過佛教「正信」觀念的傳遞,協助社會大眾藉由懺悔法門的力量,來做為生命改變的起點。

藉由虔誠的禮懺,消災除障,能以清淨、安定的心,平安的生活。


如同聖嚴法師說:

「拜懺,能夠解怨釋結,除病消災,超度亡靈;能夠除愚癡而得智慧,除瞋恨而得慈悲。」




◎ 想知道「拜懺」為何作用如此之大、原因何在?

讓我們一起聆聽聖嚴法師的智慧開示,共同走入 梁皇寶懺法會懺悔的改變之門!

♦「拜懺的意義」

https://youtu.be/RvA9t3wHhy4?

00:00 開場

00:17 拜懺的意義

04:30 懺悔的功能一

04:52 懺悔的功能二

06:34 懺悔的功能三

🔵 彙整2025年法鼓山-臺灣各地「中元孝親報恩」法會直播、日期、地點:

https://knowledgetcf.blogspot.com/2022/08/2022.html


(圖文轉載法鼓山)